【護理軼事分享園地(十一)—長者常見傷口和護理(上篇)】
長者皮膚的變化
老化皮膚的各層都會變薄,皮下脂肪也會普遍減少,使皮膚較薄較鬆,也較易脆裂,因此長者皮膚很易外傷。當皮膚破損時就會形成傷口,若處理不當便可能會受到細菌感染。皮膚的老化及慢性疾病亦會影響傷口的癒合,所以認識傷口的種類及正確處理傷口的方法是十分重要。
一、急性傷口:
急性傷口多由損傷引起,如擦傷、割傷、燒傷或燙傷等。
處理法:沒有異物的出血傷口,可以採用「直接壓法」,在傷口上直接施加壓力,維持約5-15分鐘,以制止傷口出血。然後清潔傷口並包紮妥當,以免傷口受到細菌感染。
若止血無效或有異物藏於傷口深處,不要試圖取出異物,以免引致大量出血,應立即到急症室求醫。
如果是燒傷或燙傷,處理原則應以降温為主,以免熱力擴散至皮膚深層,可以用清水沖洗至少10分鐘,然後再用消毒無黏性敷料包紮傷口。若情況嚴重,便應送院診冶。
二、慢性傷口:
指無法在4 個星期內癒合之傷口,如壓瘡和靜脈性潰瘍。
壓瘡的預防及護理方法:
壓瘡,又稱褥瘡,常見於長期臥床者,是因為皮膚長期受壓、磨擦和潮濕所引起,多見於骨突處,如骶骨、足踝等。
三、皮膚檢查與傷口評估
應定期為體弱、行動不便、失禁或長期臥床的長者作皮膚檢查。
家人可於替長者更換衣服、洗澡、更換尿片、轉換姿勢時,觀察長者的皮膚狀況,特別是身體受壓的部位。
保持皮膚衞生和傷口清潔,患者要每天沐浴和清潔傷口,若衣物、床單弄濕了或敷料濕透時,便應立即更換。
如發現皮膚變紅或破損,應增加姿勢轉換的次數及作適當的傷口處理。若發現傷口受感染,應儘早延醫診治。
四、傷口感染的症狀
一、局部症狀:傷口有痛楚、紅腫、發熱、水狀滲出物、腐爛、異味、出血或含膿等情況。
二、全身性症狀:發燒、震顫、呼吸和脈膊加速、頭痛、噁心、食慾不振或身體不適等。如有以上問題出現,情況轉壞或傷口長期未能癒合時,應儘快求醫。慢性傷口需以無菌技術定時清潔,再以無菌(防敏感)敷料包紮,以免傷口受到感染,亦可加快癒合速度。
下次我會再同大家講解護理傷口原則及介紹相關產品,下次再見!